首页 > 新闻> 国内要闻 > 北京要闻

北京科技创新这十年⑤丨释放动能支撑发展,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4日 13:4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多次指示北京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这十年,北京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培育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北京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近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政务新媒体平台开设“北京科技创新这十年”专栏,回顾十年来北京科技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全面展现北京科技辉煌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推出第五篇《释放动能支撑发展,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行谋划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先行先试改革

不断强化政策体系建设

十年来,北京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整体考虑和系统性部署,形成从制修订法律法规、完善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成果转移转化地方“三部曲”。

在制修订法律法规层面:

一是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率先明确给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

二是率先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科创30条”等突破性政策,实施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三权”改革,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专门岗位。

三是出台《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路径。

在完善配套制度方面:

一是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等12家委办局围绕应用场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育、财税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海淀、昌平等16个区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制订实施系列成果转化配套政策,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例如:丰台区出台“新开放五条”、“丰九条”、“独角兽八条”,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三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8家在京高校院所制定、修订系列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了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制度。

在部署具体任务方面:

北京全面落实科技部等9部委《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北京工业大学、富联平台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等3家市属单位及6家中央在京单位先后完成26个项目赋权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权改革”等多项政策措施在全国予以复制推广,有关试点内容纳入科技成果转化法。

中关村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推进“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改革,围绕科技成果“三权”、加强科技人员激励、引导企业研发投入、科研项目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开展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管理政策创新。

随着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持续落地,中小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完善技术经理人培养激励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等配套政策陆续发布,中关村不断探索有益经验、持续释放创新驱动效能。

强化转化平台建设

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

为推动在京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技术转移能力,支持各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和开放式的服务平台,整合调整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等,积极部署概念验证、中间测试等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平台,加大技术供需对接活动支持力度,央地协同、市区联动推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工作。

一是强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5年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通过投入2.4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高校院所及各类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98家,所支持机构的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

二是布局建设成果转化专业平台。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00万元,支持平台16家,主要聚焦医药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对外提供公共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专业化服务911家(次),为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三是广泛开展技术供需对接活动。根据《北京市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管理和使用办法》,建设全市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对本市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明确了汇交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的主体责任。编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操作指南》、《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集》和《国家及各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汇编》,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指引。各类技术转移机构深入开展“走基层、促转化、落条例”调研对接,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中关村“火花”等系列活动500余场次,推介2000余个优秀项目。

四是全面提升转化服务能力。获支持的技术转移机构近两年推动1000余个成果转化落地,转化金额超过20亿元。其中,清华大学以131项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其他相关专有技术作价增资入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动6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产业化等项目在京落地。

拓宽转化资金渠道

不断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

为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北京优化金融科技服务,激发创新发展动力。十年来,持续出台金融科技创新服务政策,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全生命周期支持科技成果快速实现在京转化和产业化。2018年发起设立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200亿元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已拓展至58支子基金、822.2亿元的资金规模,科创基金认缴规模134.3亿元,资金平均放大倍数为6.1倍。截至目前,已投资870家企业,投资金额275亿元。

在成果转化的哺育创意期,通过中关村“1+5”资金政策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推动小微企业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

在转化项目的孵化初创期,科创基金联合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北京荷塘生命科学基金等投资机构,募集近20亿资金,已投资数十个成果转化项目,为原始创新强力赋能。

在转化企业的加速成长期,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全链条服务的知识产权保险“北京模式”,构建促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

推动转化人才培养

注入高质量发展动能

十年来,北京建立了覆盖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专业职称评定到高端人才选拔等较为完备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在转化人才的学历教育方面,支持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开展技术转移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试点,自2020年起累计培养技术转移专业硕士百余人,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转化人才的职业教育方面,支持北大、清华等80余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活动,认定北航等7家中关村转移转化人才培训基地,组建40余人的师资队伍,培训3000多名技术转移人才。

在转化队伍的职称评定方面,在全国率先启动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工作,自2020年开展首批职称评审工作以来,共474名成果转化人才获得技术经纪职称。

在高端人才选育方面,2020年起实施朱雀计划,选拔多名人才进入国家实验室等机构。

提升技术交易市场

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技术交易市场是经济运行的“监测器”“晴雨表”。十年来,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规模明显增长,技术交易结构及质量不断优化,技术交易对首都甚至全国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升。

一是技术交易量质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由2012年的59969项增长至2021年的93563项,增长了56.0%。成交额由2012年的2458.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005.7亿元,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2.3%,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年均超30%。技术交易增加值从2012年的1657.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671.8亿元,年均增长9.2%,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常年维持在9%左右。二是支撑引领全国创新。2021年,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是2012年的3.1倍,流向外省市和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到74.1%,北京在带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2012-2021年北京地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项数及成交额

十年久久为功,十年玉汝于成。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坚持以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打通堵点,以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为契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信息来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